数据猿专访 | 青域基金执行总裁牟颖:封闭传统的能源行业将会涌现大量创业创新机会
巨大的能效资金需求不仅要求机构加大对能源效率的投资力度,也需要民间资本更多的支持。那么,民间资本对于能效投资,尤其是对能源大数据的投资究竟是什么态度呢?带着这个问题,数据猿专访了青域基金执行总裁牟颖。
本文长度为3000字,建议阅读6分钟
2014年11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20个经济体达成共识:提高能效是G20成员国的当务之急。会上通过了“G20能源效率行动计划” 并在2015年的实施当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后的2015巴黎气候大会(COP21)为低碳发展设立了新的目标: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
为了实现1.5摄氏度的气候目标,今年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20国集团再次通过了“G20能效引领计划”,为加强G20能效自愿合作提供了全面、灵活和资源充足的长期合作框架。
在去年金融、交通、建筑、工业能源管理与发电五个方向的基础上,今年“G20能效引领计划”增加了联网设备,成为第6个重点领域。并增加了“双十佳”(TOP TENs)、超高能效设备(SEAD)、区域能源系统(DES)、能效知识分享框架、终端用能数据和能效度量等5个重点领域。
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组织(IPEEC)表示,为实现该计划,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效率投资需要在未来十五年内增长五至八倍。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实现2030年全球能源效率改善率翻倍的目标,每年需投入资金5600亿美元,而目前投资金额仅为1300亿美元,能效投融资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及潜在的市场机遇。
巨大的能效资金需求不仅要求机构加大对能源效率的投资力度,也需要民间资本更多的支持。那么,民间资本对于能效投资,尤其是对能源大数据的投资究竟是什么态度呢?带着这个问题,数据猿专访了青域基金合伙人牟颖。
牟颖认为,在社会层面上,国家对能源大数据的支持或许不直接体现在“能源大数据”上,因为从根本上驱动变革的还是对能源利用效能的追求,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基础设施,是构建路径的必由之路。因此国家对能效提高的一系列支持必将会传导到能源大数据领域。
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就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目标。过去许多年来,国家对经济增长的需求决定了能源系统的建设几乎都是基于用能大户的需求,例如钢铁、冶金和化工行业。
这些行业在能源消费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也直接决定了政府在能效管理领域的投入会更多的集中在节能改造,降低用能大户的消费等方面。
进入工业4.0时代之后,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发生了高度融合,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交织给传统的能效管理领域带来了新的选择:将能源系统进行整合和连接,通过综合性的能源服务对能源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节能目标。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重要分支之一,大数据产业也迎来了政策层面的诸多支持。其中,《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已在2015年印发,工信部也将在年底前发布《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目前,全国共有30多个省市专门出台了大数据相关政策文件,10余个地方专门设置了大数据管理部门推进大数据发展。
在诸多对大数据行业的政策支持中,能源行业也是其中的重点。《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统筹规划能源领域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除此之外,牟颖还认为,能源结构调整、电力改革等一些列政策都会促进能源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这些支持不会直接表现为对能源大数据的支持,但是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促进能源大数据的发展。”例如开放售电领域促进了能源电力交易市场的投入,而能源电力交易市场本身的发展又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来实现更深化的功能。
除了政策支持,能源大数据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资本支持。20国集团“能源效率行动计划”中针对金融方面提出的“能效投资原则”正是为了解决资金缺口提出的。其中包括:
1. 认清能源效率在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与优先权;
2. 鼓励国家政府在供需两方面进行投资;
3. 推动国家层面对于能效措施和政策的回顾以刺激能效投资需求;
4. 通过合作清除能效投资供给方面的障碍;
5. 推动公共与私人金融机构的能效投资。
目前,中国六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苏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珠江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都已经分别加入了旨在倡导金融机构间分享最佳实践经验,加大对节能环保等绿色经济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的《金融机构能源效率声明》。
一方面,来自政府的公共资本和银行业的银行资本不仅能够体现政府的重视程度,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发展;另一方面,针对能源效率的民间资本也还远远不够。银行资本的入局也能够使投资机构在能源大数据方向进行更多关注和投入。
但牟颖同时认为,政策层面鼓励性资金的投入一定是阶段性的,不可持续的,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最能吸引资本的一定是能产生高经济回报的商业本身。
所以国家政策性资本的投入开启了一片新的蓝海,但更为重要的是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成长价值的商业应用不断涌现并进行实践和优化,能源大数据领域才能长久获得资本的青睐。
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说,牟颖表示,青域基金对能源大数据领域的关注和跟进已有不短的时间。她认为,能源行业在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融合进程中,从封闭的计划体制逐渐开始拥抱开放的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创新的机会,同时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所未见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能源生态。基于这个原因,她认为虽然传统能源企业在曾经封闭的领域里拥有极大的竞争优势,但在不断变化的能源新格局中,创业公司也同样拥有巨大的机会,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能源市场。
牟颖表示,作为投资机构,看中的是在这样一个变化的市场当中出现的新的、创新性的机会。例如,对于交易市场来说,传统电网企业受到传统计划体制和运行模式的牵制,很难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所以,电力体制改革之后放开的售电模块对于创业团队来说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无论是从对售电模式的改良着手,还是对交易模式和机制进行创新,如果在这些方面更加着重客户价值的挖掘,创业团队一样有机会在能源领域站稳脚跟。所以,在能源行业改革逐渐深化之后,开放的新领域越来越多,新的创业团队也会越来越多。
“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句话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一句口号,而且还是能源行业创新的源动力。能源大数据企业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主要围绕两点:能源绩效和资产绩效。
能源绩效是指能源从生产到交易、使用,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对电力行业来说,成本最小化就是将发电和输电成本变得更低,出售给用户之后获得的收益更高;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小。
资产绩效指的是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风电场使用的能效管理系统,利用一万多台风机的运行大数据,建立资源效率最高的模型,对风电场的运行进行优化,实现“智能供电”,最大化利用风能。
围绕这两个核心,能源大数据可供挖掘的潜力还非常巨大。但牟颖同时也透露,在青域基金投资的企业中,虽然能源行业相关的创业公司非常多,但直接与数据相关的寥寥无几,大多创业项目还是集中在传统能源行业的能效管理领域。
牟颖认为,能源行业拥有很高的创业门槛,这也是缺乏能源大数据方向创业公司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能源行业所处的体系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作为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政府决策在行业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体系中,企业的决策常常会被政策主导,纯商业的行为常常会在体系中受挫。而且能源行业中的创新成本非常高,这直接导致了创业、创新的氛围没有其他行业那样踊跃。
另一方面,能源行业是一个重资产、重积累的行业。在能源行业中创业,需要创业者拥有的不仅仅是好的idea、足够的热情和勤奋,更需要拥有产业资源、一定规模的启动资金、人脉和产业认知方面的深厚积累。这些条件限制了绝大多数创业者,也让能源行业变得“生人莫入”。
同样,人才的缺乏也限制了能源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对于能源大数据领域的创业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团队对现有能源系统有深刻理解,掌握其运行规律,更要对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术等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能力。只有拥有以上两个复合背景的团队,才能突破藩篱做出真正创新的产品。
所以牟颖认为,能源大数据行业并不会在短期内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能源的开放互联是大势所趋。随着能源行业的逐渐开放,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一定会出现。牟颖最后说:“当新的尝试不断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游戏中的各个参与方就会共同制定新的规则,这时候就会有新的机会诞生”。
本文记者大文(微信:discoverier)
来源:数据猿
点击关键词查看相关历史文章
-专访·深度-
-报告·前沿-
-更多关键词-
星红桉潘宇文:传媒行业与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