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沙塘湾 感受象山闽南渔村的别样魅力

探访沙塘湾

文/陆俊

沙塘湾是宁静的港湾。那一湾海水,在阳光下荡着清幽幽的光。沙塘湾是一颗明珠,就镶嵌在象山美丽的海岸线上。
  
沙塘湾在石浦镇东北3.2公里,与石浦隔着一座山,陆路历代靠翻山越岭,是象山的“闽南渔村”。沙塘湾北面有平岩山咀这伟岸的山峰,挡住了冬天的寒风。萝卜山岛和牛栏基岛,是港湾的屏障、她的守护神。沙塘湾沙滩细软如绵,在海湾东南有长500米,宽约200米的弧形沙滩。
  
沙塘湾的山是安静的,海是安静的,人也是安静的,整个村庄是安静的。年轻一代长大了,一个个走了,早先是从干门水道和淡水门乘船走水路离开海湾的,后来又一个个翻山越岭飞走了,这几年开着车从隧道奔出了村。白发母亲安静伴着夕阳,在春天看着燕子飞回来,在老堂屋檐下含泥、啄草、垒巢、哺乳,小燕子飞了一拨又一拨,只有她每天去村口守望。

  
沙塘湾是一本无字天书。这是一本大自然恩赐,有美丽插图、美丽风景的天书;这是一本会说话、奏乐、唱歌的古老天书。海边悬崖陡壁、刀削斧劈,海浪拍打、揉搓,磨出了一条条浪的吻痕,那是历史的印记。从康熙23年开始有闽南人北迁至此,至嘉庆8年建造王爷庙,2008年又重修。王爷信仰在沙塘湾生根发芽,是石浦十大民俗文化之一。潮起潮落,日复一日,只有无言的沙滩,这里有难懂的乡音。
  
老人在老树下,给我讲一个大跃进时期的故事。黄鱼会叫,它的叫声是“咕咕”“咕咕咕”。他们驾驶着木帆船出去,船老大扒在船舱板上,耳朵紧贴木船板,“咕咕咕”“咕咕咕”——黄鱼群来了。“敲”——船老大下令。水手立即动手,用木棍“敲”打船帮,船帮发出“咚咚咚”声,震天动地,震耳欲聋,黄鱼全都浮了上来。他们就用小网具捕捞了上船,满满的、满满的,一舱、又一舱。黄鱼运到码头,堆成一堆鱼、一堆堆鱼、一堆堆鱼山,吃不完、运不出、卖不完。黄鱼被妇女劈了、洗了、晒鱼鲞,就晒在沙塘湾沙滩上,黄橙橙、金灿灿。如今,黄鱼少了、没了。这几年,年年休渔,许多渔民变捕鱼为养鱼,变捕鱼为捕鱼体验休闲活动。
  
走在村道,有种沧桑感。老树从石缝中生长,青藤缠绕着老宅。古朴的青砖瓦房、石屋多数还保留完好,个别老屋,瓦破门烂,无人居住,年代久远。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犹如海浪拍打礁石、冲击海岸。
  
渔业是海上牧歌,船是儿时的童谣,大海是不老传说。但是,渔业已不再是渔民唯一的选择。海那边天更蓝,山那边天更宽。1994年沙塘湾隧道开通,从此打开了沙塘湾村人的被束缚的心扉,他们走出去了。渔民后代大都到外面世界闯荡、拚搏、发展,大部分居民迁居石浦和延昌。
  
一日,这里来了几个外乡人。他们惊诧于这里的天淡、云轻,看中了这里的地净、海静。他们租下村民空置的房,精心设计,简单装修,原汁原味,开起了民宿,游客如约而至,看海、玩海、吃海、宿海,当地人也家家户户办起了民宿。

  
笔者曾在这里参加一个捕鱼的旅游活动,船刚出海港,大家见暗礁峥嵘、白浪汹涌、海鸥横飞,无不兴高采烈。渔船在灯塔的指引下,走在自己航路上,海鸥在低空盘旋,突然极速飞下,又迅速飞向半空,一条小鱼啄在嘴里了,又轻轻地落在一根漂浮的竹枝上。捕鱼船出石浦港北大门铜瓦门不久,风浪渐大,游客晕倒了一半。船驶向大海深处,风越来越大,浪越来越高,从一个浪头驶向另一个浪头。一声气笛声响彻云霄,拖网缓缓而下,游客又晕倒了一半。不晕浪的人却更活跃了,从船舱跑到了舱外,从船舷跑到了船头,从船头跑到了船长室。又一声气笛声响彻云霄,渔船开始返航,渔网从船尾拉上来,船也慢慢回到了石浦海港,看着鱼蟹活蹦乱跳,晕船的游客又生龙活虎起来。
  
码头边停泊着4条小船,小船以柴油机为动力,没有帆、没有浆,用细尼龙绳系着,这是捕捉小海鲜和海上养殖的小船。
  
在沙塘湾不远的地方,有个淡水门,是个捕捞小海鲜的好去处。渔民俩夫妻每天在早上四、五点带着饭包出发,到海里撤网、起网,一直到下午三四点钟后才回来。他们先卸下了网具。这是丝网,专门用于捕捉小海鲜的,与对船到大洋深处捕鱼的拖网的不同,海边在补网,网绳很粗、网眼很大、很长的是拖网。丝网网线细些,湖中捕鱼也有类似的丝网。在我们围观中,夫妻俩把鱼一箱一箱地搬上了岸,大约有十几箱,有鳗、虾、青蟹、黄姑叽、豆腐鱼等。他急匆匆地开着三轮车送鱼去丹城。老婆拎着几袋小海鲜送往村里的饭店、民宿,急急忙忙回去做饭,这些小海鲜成为我们晚餐的美食了。
  
海那边天际处晚霞升起来了,近山褐黄。褐黄的山透着暮气,在小树林上氤氲着淡淡的、灰白的雾霭。不远处,一条小船停在不远处的海湾里,竹竿上挂着一盏鱼灯。这是用玻璃围成的煤油方灯,淡淡的、幽幽的发着灯光。“扳罾!”眼尖的同行者已叫出了声。一位男子站在木船上,显然是一位老者。他微躬着背,把罾拉起,用小渔具捞鱼,又放下罾,一次又一次,动作迟缓、时光滞缓,月色朦胧。大家安静地站着,享受着海上圆月带给沙塘湾渔村闲静而神秘的魅力。

陆俊,笔名俊歌。1962年出生,象山人。父母曾在宁海象山二县合并期间,在宁海城关工作,一个热爱家乡的象山人,也热爱关注宁海。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水边鱼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