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悦读——《浮生六记》

我读书不多,其中以古书占了较大比例。初中高中的时候课上有早自习,我是全班朗诵古诗文最大声的那个。

个人至今以为,要领悟古诗文之美,非反复诵读不可得之,因古文之意境不只在字句间,亦在韵律里。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古文有屈原的《离骚》、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苏东坡的《赤壁赋》,因上述文章皆文笔一流、情真意切,思想深刻。——我尤其爱它们的情真意切。

借用名家们形容梁启超文风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更为贴切地评价如上的佳作,那就是“笔锋常带感情”

最近读纳兰词,转而又读沈复的《浮生六记》,我真是忍不住感慨:这前后相差100多年的两位文人,命运轨迹何其相似,秉性文风何其相似。

纳兰出身高贵,年少得名,英年早逝,活了恰好30岁;纳兰的晚辈沈复出身算不得高贵,但毕竟长在官宦之家,他的早年生活衣食无忧,可惜中年丧妻丧子之后,渐而转入“老庄之境”,将世间一切都看破。

沈复活了59岁,其妻陈氏离世之后,沈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煎熬,——纳兰不也如此么?与他“珠联璧合”的大家闺秀卢氏活了21岁就因病而亡,留给青年才俊一世的悲伤。——他从此郁郁寡欢,唯有写诗度日,了却余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人生若总朝朝暮暮,那也很好,只是世间便要少了许多动人魂魄的佳作。——沈复的《浮生六记》便是当中的佼佼者。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讲的是沈复一辈子的经历见闻,甚至连夫妻相处的闺阁之事也写出了不一样的风味。不过,我以为《六记》当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坎坷记愁》,因为这一记几乎写尽了沈复的绝望,是他悲剧人生的高度写照。
这一记当中有一段给我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大雨天的,沈复外出讨生活,不得不在一座破庙歇脚过夜,他将自己整个蜷缩起来,依然免不了被雨淋湿。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会想起小时候见到的鸡鸭猫狗躲雨的场景——它们轻巧地钻进屋里,放纵地将自己身上的雨水抖下来,眼神里一点也不慌张。然而,堂堂七尺男儿如沈复者,竟然连一个缩脚躲雨的地方都没有。——真可谓丧家之人不如狗呀!
此记当中还重点讲述了沈妻陈氏病症不断加重的过程,其中不乏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陈氏之临终告别,可谓字字泣血,她对丈夫讲道:我这病是没法治了,治下去只会浪费更多钱,让你生活更加为难。我死了之后,或许可以帮助你改善与你父母的关系,你要好好活着照顾我们的孩子(沈家复杂的关系在此不提,大家可细阅原著)。我死了之后,实在没有钱让我归葬故土没有关系,等你将来有钱了再把我迁回去吧。
陈氏体弱,很早就主动为丈夫物色合适之妾,只可惜,薄命的她没来得及安排好一切就早早去了。再者,沈复至死钟情于她这个开朗大度、知书达理的奇女子,世间其他粗俗女人怎会敲得开他的心门?
我读《浮生六记》,读出了某种莫名的亲切感,我总觉得尘世间很多人的一生跟沈复并无多少区别: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放纵不羁,以为世上一切都很美好,今朝有酒今朝醉;至中年遭遇重大挫折(或者一系列挫折),从此颠沛流离,志气渐微;到了年老力衰之时,深知一切都已经无能为力,只好索性认命,逍遥世外,得过且过。
我欣赏沈复的才华,但颇为鄙弃其优柔寡断的性格,他的理想主义害了他自己,害了他的挚爱,也害了他的整个家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