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福生老师讲中医十大名方之温胆汤

讲座总结┃屈福生老师讲中医十大名方之温胆汤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7-12-15分享保存
讲座 通知

授课老师:屈福生
十八岁行医至今,一生酷爱医学,多年来在各种杂志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屡次获奖。
现供职于广东美林湖社区博爱诊所。
昨日微信群直播内容分享
一.出处
温胆汤出自宋代:陈言(公元1174年)《三因及一病证方论》一书。
二.组成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三.用量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60g,陈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四.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五.歌诀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证除。
六.现代应用剂量
陈皮10-15g,半夏10-15g,伏苓20-60g,枳实10g,竹茹10-15g,炙甘草5-10g,生姜5g。
七.用法
水煎二次,混合,分早晚口服。
八.功用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九.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十.方义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十一.方解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
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
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
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十二.配伍特点
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mi安静的意思),诸症自愈。
十三.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十四.加减化裁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
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
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
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几个与温胆汤相关的方剂。
1.十味温胆汤
出自《世医得效方》,元代危亦林编撰。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90g,白茯苓(去皮)4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各30g,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30g,粉草15g。
用法:上锉散,每服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
功用:益气养血,化痰宁心。
主治: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恶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加减应用:十味温胆汤即由本方减去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适用于心胆虚怯,痰浊内扰,神志不宁诸症。
2.黄连温胆汤
出自《六因条辩》,清代陆庭珍撰于同治七年,(1868年)。
功效:清热燥湿 理气化痰 和胃利胆。
主治: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
药物组成:温胆汤加黄连。
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橘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用法:水煎分早晚口服。
方歌:温胆陈半茯,枳实草竹茹。
加减:方中常加入夏枯草;若彻夜不寐,重用半夏、茯苓,加茯神;心烦急躁者,合黄连解毒汤清心解毒;胸闷心悸者,合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清热宽胸;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神曲、苍术、砂仁健脾消食;痰热盛兼大便不通者,合礞石滚痰丸(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朴硝)通腑豁痰。
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是清热化痰、利胆和胃之效方。凡胆郁痰扰所致的各种病症,均可加减使用。此方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尤其适用于多系统、多脏腑的综合病变。
3.柴芩温胆汤
出自《何炎燊临证试效方》,系叶立昌,马凤彬撰写。
方剂组成:柴胡12-18g,半夏9g,黄芩12g,甘草5g,生姜三片,茯苓12g,陈皮5g,竹茹12g,枳实9g。
歌诀:温胆汤方本二陈,竹茹枳实合和匀。柴芩更助祛邪力,和解分消立法新。
用法:水煎分早晚口服。
功用:和解表里,分消走泄。
主治:外感热性病邪留少阳三焦,寒热往来,口苦,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胸胁痞满,舌红苔白或微黄,舌心厚向边尖渐薄,脉数或滞或缓或弦,无定体。
方剂临证加减化裁:体质素虚,少气,脉弦带涩者加吉林人参9g,或太子参15g,口渴者加天花粉9g,腹中拘痛者加白芍15g,心悸加茯苓至30g,咳嗽加北杏12g,桔梗9g。
与小柴胡汤鉴别:
小柴胡汤通过开肝胆之郁,宣畅少阳枢机,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引导人体恢复正常的气血流通,从而使阴阳自和。全方着眼于气,重在宣发肝胆气机。
而温胆汤则以化痰利胆兼条理脾胃气机为主,其对气机的调摄作用主要在于通降胃气以利胆气,从而达到疏肝解郁之效。虽然二方均可以条畅气机,但二者机理一升一降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样其所主病也就各不相同。
与逍遥散鉴别:
逍遥散是常用的舒肝解郁方,其与温胆汤最大的差异同样在于气机的升降。温胆汤侧重于降气疏肝,而逍遥散则在柴胡的作用下重在升发疏肝。
与二陈汤鉴别:
二陈汤出自《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相对于温胆汤,少枳壳、竹茹、生姜、大枣,其理气、清热、通便、除烦功效稍差,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而温胆汤更适于气实痰搏者。
下面分享二个验案
验案一:妊娠恶阻
患者某,女,24岁。2007年3月16日初诊。患者停经60天,近1周恶心、呕吐、水食不能进肚,食入即吐,吐净胃内容物仍干呕不止,最后竞吐出胆汁及血性黏液。曾静脉滴注维生素B6等药物,疗效不佳,遂来我处治疗。经查尿妊娠试验( ),诊断为早孕。诊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
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6g,灶心土30g,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1 剂/日,早晚温服。
患者服上方1剂后呕吐即止,能进少许流质饮食,但仍有恶心之感,晨起尤甚。待服完3剂后,恶心呕吐停止。又照原方煎服3剂,饮食如常。
验案二:失眠
患者某,男,56岁。2006年8月19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经常不易入寐,或寐而不安,多梦易醒,近日来发展为彻夜不寐,晨起头晕耳鸣,肢倦乏力,竞至难以完成日常工作。曾服中药归脾汤、补心丹等皆不见效,又服西药眠尔通、舒乐安定等亦未曾见效。诊其舌质淡,舌苔白腻且厚,脉无力而滑,寸部微弱。
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茯神15g,酸枣仁12g,甘草5g,大枣2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
患者服药1剂后即能入睡2h,服完3剂后,每晚能安睡3h左右,后又照此方稍事加减,煎服10剂,睡眠增至每晚6h左右,精神渐佳,诸症皆愈。患者感激不尽
学习温胆汤,剖析温胆汤
各位老师我们从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
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这样学习我们就更加认识了温胆汤,更能活学活用于临床。
作者:屈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