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刀”

我经常有机会进入一些群,昨天进了朋友推的一个幼升小的父母群,里面全是一年级或者即将进入一年级的父母.

仅仅一天的时间,看到1000多的消息,我已经放弃爬楼了,匆匆扫了一眼,整体感觉就是大家都太有话要说了,每个人都抢着说自己家的那点事儿,每个人都忙着分享自己好不容易觉得还可以的内容,无论是书还是音频,瞬间玲琅满目,当时我想到的是龙泽早市的场景.

后来跟朋友交流,这么热闹的一个群,真的是人气不要太旺.

朋友感慨说:“是啊,看看这些人对于自己家孩子都那个上心,真是跟任何其它东西都比不了的.”

“是不是有时候还挺被感动的?”我说.

“可是,有时候走错了路,结果反而更让人难以承受.”

朋友的话说得好犀利.

前两天在书店看蒋勋的《孤独六讲》,里面提到这样的一句话:

他说每个母亲手里一把剪刀,叫做爱或者关心.

“以爱、关心或者孝之名做的事情都是对的.”

好像我们的社会真的是如此.

蒋勋提到,即使他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也只有唯唯诺诺的份,从不敢逾越任何的伦理,那些写在书里的,流淌在心里的诸多自由前卫的意识,都在母亲面前消失得远远的.

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教育,我们历史上所有的父母,都没有这个时代的父母过得焦虑和为难.

前两天聚会,说起全职妈妈,同学说其实全职妈妈比在职妈妈压力更大,因为工作做不好没有那么致命,打不了不能升职加薪,但是自己孩子教不好才是一辈子难以承受呢.

能说出这句话,是因为她曾经全职过,如今在职场,她说她全职的时候没少逼孩子,当时奖状拿了不少,现在想想那些奖状至少有七成是她的,不是孩子的.

那时候孩子在家很乖,在学校老惹事.

反倒是现在,她自己工作忙了,孩子自己管自己,天天被老师表扬.

现在家庭氛围特别好,大家一起学习,孩子自主性特别高,亲子关系也不那么紧张.

我真庆幸同学有这样的转变。

我现在经常跟别人说我是个懒妈妈,在时间分配上,自己的时间和带娃的时间,我希望是四六开,我们都需要自由,孩子也需要自由.

我也经常跟别人说,先把自己做好,再去要求孩子.

我认为很多人把教育理解为说教,言行不一的说教,这个非常无用.

还有人把教育纯粹理解为资源的比拼,于是疯狂地借力,不惜一切代价,付出金钱付出时间付出人脉,分秒必争,能把这些做到极致的父母,同时还有能坚持到底的孩子,那一定是精英.这种方式有用,但不适合普通大众.

最尴尬的是接下来要说的这种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无论财力,父母的见识,社会资源,还有最关键的孩子本身的资质,都属于不上不下,但是呢,又都怀揣着很多不切的梦想,以及莫名的觉得下一代一定要比这一代更强的自信力总在孩子身上不停地使劲,哪怕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都希望孩子做到.

不甘人后的焦虑,背后是一种多么大的自负啊!

其实我觉得很多人苛求孩子,根本在于对自己的生命缺乏回望和自省,如果我们都可以满怀诚意不自欺地回首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给自己的过去一个相对中肯的评价,相信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会那么激进了.

我现在越来越佛系,根本在于我已经没有了当初觉得我自己与众不同的傲娇,越来越接受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并乐在其中.

不为难孩子的前提:是首先你不为难你自己了.

把放在别人身上的眼睛收回来,接受自己的生活,就能接受孩子.

你安定了,孩子才可以做自己,哪怕做到她自己的最好,人生也不会太差的.

何况,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定义,这本身就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更需要🈶️多样性的存在和解释.

而如何诠释和理解生命,这恰恰是我们为人父母该做而没有做的教育.

祝我们和孩子都可以自由做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