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坚持4年为儿子做古诗词早餐”:用对心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精读妈说:父母用心的终极目的,是给孩子所需,而不是强势把自己认为的爱和好加注在孩子身上,否则有一天这种用错心、使蛮力的爱会遭到“反噬”。
作者:素宁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前不久,江苏常州一位“妈妈坚持4年给儿子做古诗词早餐”的新闻令人惊叹!
妈妈刘利4年来,坚持每天四点半起床,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给儿子精心准备一份精致有诗意的早餐。
其实在这之前,她并没想到这层,是偶然间发现儿子很喜欢看《中国诗词大会》,便萌生了把古诗词搬到餐桌上的想法。
因此,她每天根据儿子喜欢的诗词来不重样地做,让儿子的早餐充满着新奇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诗词在潜移默化转移到孩子脑海里了。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用几片西蓝花来做松树的叶子,用黄瓜来做远处的高山,用酸牛奶勾画出洁白的云,杏仁和核桃等坚果则用做地面。
之后,再用胡萝卜片做成两个一大一小的古人,站在坚果上遥望远处,这样“山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诗词画面,就直观地呈现在眼前,想不让人记住都难。
以往不爱吃早餐的儿子,也慢慢喜爱和享受上了精美的早餐,更重要的是,如今儿子俨然变成了一个诗词小达人,并且在写作方面屡屡获奖。
此外,刘利自己也在不断地精进成长,为了完成为儿子制作1000份古诗词早餐的目标,她自己还报了绘画班学习,可谓是非常用心了。
刘利的良苦用心,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羡慕,因为早餐不仅有创意,还具有文艺性。
因为孩子的每一份早餐都是一句优美的诗,从小就能在早餐里接受古诗词的熏陶,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古诗词了。
刘利的儿子很幸福,拥有这样一个用心细致的妈妈,既勾起了他吃早餐的食欲,又帮助他学习和思维的成长。
不得不说,用对心的父母,不仅是孩子一生的幸运,更是孩子学习成长路上最好的“助推器”,让孩子更有动力冲破阻碍,砥砺前行。
好的父母,注重用心而非用力
可惜,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将心用对,准确把握到孩子内心需求。
纪录片《镜子》里的父母也很用心,但他们的用心,却是将自己的梦想加注在孩子身上,除了学习以外,很少关注到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是什么。
其中家明的父母就是用错力的典型代表,家明爸爸因为从小吃过很多苦,经历了很多的挫折才有了一定的成就。
所以他一直想让儿子好好读书,因为只有这样,将来在社会上才能少走弯路。
他的出发点当然没错,只不过他太过注重儿子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儿子内心的需求。
儿子很喜欢养宠物,他们觉得不行,所以孩子买回来多少就扔多少,他们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来要求和看待孩子。
可他们却不知道孩子唯一的需求,不过希望在学习之余有自己的爱好,可以养自己喜欢宠物。
孩子的这些微弱的需求,他们不知道,更不会重视。
在他们看来,自己给儿子努力赚钱,尽力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给儿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孩子什么都不用担心,只要好好学习就行。
他们的这种认知误区,也导致儿子伤心的控诉,控诉从不把他的话语和要求重视,只是一味地按他们的想法要求他。
孩子之所以这么伤心,根源在于父母用心但却用错了用力,且力道还使错了方向,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紧张,父母也探求不到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
曾看到过一句话: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好的父母,并不只会对孩子使蛮力,更多的是用心。
因为用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真切切的爱和在意,而不是一个被父母随意加注的“物品”。
用对心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前不久,刷到一个知乎话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回答参差不齐,其中一个儿媳讲述婆婆对老公和她女儿的养育,让她惊讶又佩服。
婆婆在生她老公时,就选择做全职太太,但她却一直没有后悔过,她认为做全职太太,给孩子倾注全部的爱、陪伴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她很享受这种时光。
所以,后来她女儿出生了,婆婆过来帮忙,全心全意照顾她和女儿,完全把她当亲生女儿。
也是因为婆婆的照顾,女儿3个月大,哭得很少,吃喝拉撒也很少出现问题,她自己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爱护,减少了对孩子的出生的恐惧。
每次女儿出现情绪毫无怨言焦躁时,她总是安抚不好,很焦虑,所以就交给婆婆帮忙,神奇的是,婆婆很快就能哄好,导致她认为是一个很失败的妈妈。
但婆婆并没有责怪她,反而告诉她,小婴儿也有情绪,甚至和大人一样细腻,作为妈妈需要非常仔细用心地去感受宝宝的情绪,让宝宝的情绪像小溪一样流通顺畅。
后来她按照婆婆教她的方法,仔细体察宝宝的情绪,努力读懂她的需求,宝宝果然很快不再焦躁,也越来越爱笑。
此外,婆婆还告诉她:要好好爱孩子,相信孩子,顺应孩子的需求,给孩子再多的爱也不嫌多,并且给孩子的爱,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升级来顺应。
当孩子长大后,也要学会适当退出,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才是真正的爱。
正是婆婆用心却又得体的爱,教会她如何好好爱女儿,让她知道孩子的到来,不会让一个家庭变得更糟,反而会运营得越来越好。
更重要的是,婆婆的观念,让她不再偏执地认为,孩子一定要老人带,自己也可以。
或许这就是一个父母用对心的最好诠释,不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拦路虎”,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的用心和爱。
用对心的父母,不可多得,是孩子一生的福气,蕴藏着孩子未来的格局。
父母做到这“三不”,规避用错心
孩子爱父母是天性,父母爱孩子亦是本能,但是在给孩子很多爱的过程中,难免会用错心,力也会使错方向。
因而,在其过程中,多注意规避,养育之路才会称心,亲子关系会更和谐。
1、不做孩子专注时的“干扰器”
综艺《老师请回答》里面的巩之悦,是著名的写作业“磨蹭大王”。
父母都认为他写作业磨蹭是因为专注力不够,但经过专家们的鉴定,巩之悦的专注力没有问题。
后来通过看录像才知道:原来每次妈妈都会在巩之悦旁边“干扰”他,每次孩子正专注时,妈妈都会拍他一下,把他从专注的世界中拉出来。
此外,妈妈还会给他一些负面的语言干扰,孩子不能对抗妈妈的这种干扰,写作业的效率自然不高。
相信不少父母都会有这样类似的行为,看起来是监督提醒,实则却是干扰。
但其实没有必要,孩子在专注学习或某一件事的时候,最不喜别人的突兀打扰,因为这不仅会打乱孩子的节奏,还会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养成。
2、不做孩子青春期的“聒噪器”
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要学会闭嘴。”
在孩子3岁前,父母要多唠叨,但青春期后,要减少唠叨。
不少父母总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尊敬父母,其实是他们太过唠叨的缘故。
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是需要安静的,加上孩子本身的逆反心理,父母的唠叨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意识。
所以,用心留意的父母,会明智地选择不做孩子的“聒噪器”。
因为他们明白话多没威严,关键时候说几句,才最有效。
3、不做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一句特别有感触的话:“人生很长,要用长期主义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这同样适用于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期望,父母也应该用长期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
因为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进步历程,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长万不可过于心急,揠苗助长,懂得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毕竟孩子的一生很长,中途随时可能会发生逆转,家长需要用发展和未来的思维来期待,而不是以孩子某一阶段的成绩来定义。
父母用心的终极目的,是给孩子所需,而不是强势把自己认为的爱和好加注在孩子身上,否则有一天这种用错心、使蛮力的爱会遭到“反噬”。
唯愿每一个父母给孩子的爱,都是孩子所需要的,是孩子所期盼的,这样方能不辜负彼此的供给。
因为只有用对心的爱,才是彼此良性爱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