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比三国打得更惨烈,直接导致「五胡南下」
八王之乱:比三国打得更惨烈,直接导致「五胡南下」
导言: 「八王之乱」是「五胡南下」的直接导火索。晋武帝司马炎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皇权继承工作没安排好,于是导致了西晋王族的内斗。西晋王族的内斗升级成军阀互殴,北方民不聊生,进而少数民族和活不下去的农民一起揭竿起义。而盘踞在前东吴一带的南方军阀又按兵不动,最终导致北方前前后后出现了十六个大小政权,民不聊生......
和清朝的“九子夺嫡”不同,西晋的『王』 是拥有地方官员任免和军队指挥权的『诸侯王』。 这是西晋吸收曹魏灭亡的经验而做出的选择:让姓“司马”的宗亲们去担任地方长官。
这样,哪怕有权臣篡位,各地方的实权派也能出兵“勤王”,天下还是司马家的。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没有安排好权力继承,导致诸侯王之间从政治斗争到兵戎相见,造成了 长达16 年的,惨烈的军阀混战 ——『八王之乱』。
一百年前,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百年后,八位司马家的王爷互相讨伐。前者把东汉打没了,后者把西晋打没了。
一年不到,三国故事重演,只不过这次是司马家在自相残杀罢了。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游牧民族和饿肚子的饥民一起,起兵推翻晋朝
前前后后十六年的动荡混战,可谓饿殍遍野,流民四起,饥民遍地,人相食矣!
内附的游牧民族“臣服”于晋王朝,却还没有丧失旧的部族组织体系。
活不下去的中原饥民,不得不开始投奔这些从曹操时期开始,被朝廷迁徙到内陆的游牧民族,愿意成为部族的一员,这就是内附的胡人争夺天下的机会。
- 北方已乱,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矣!起兵,起兵!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东海王司马越辅政,司马越“赢了”八王之乱。
“永嘉”、“永嘉”,永远和和美美。然登高放眼,北方业已满目疮痍,西晋已尽失江北人心,哪里还有什么“和和美美”。
“目下正值乱世,而乱世则必出英雄。岂不闻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
域中竟为谁人之天下,还尚未可尽知也!”
西川有李雄践祚登基,称号“大成”;
关中有刘渊追祀汉室,自号“汉王”;
凉州刺史张氏,和当年的董卓一样,虽无帝王之名,已有割据之实;
东南的吴国旧地,以王谢为首的东南贵族正在撺掇司马睿 “法孙权、据江左,南面称孤”。
此后数年,各方势力接踵而起,跨州连郡逐鹿中原。又过了几年,司马越病死,刘渊的汉军围困洛阳,南方诸侯名为勤王,实则坐观其变。
七月,洛阳城破,汉军俘虏晋怀帝,做到了诸葛亮一生没做到的事情——“恢复旧都”
不久,怀帝遇害,愍皇帝继位于长安,令江南及河北七十万军队勤王平乱。但江南已怀异心,奉令不遵,按兵不动。
又三年,长安失守,西晋倾覆。
江南派“顺理成章”承继大统,建立“东晋”
东晋北伐 —— 雷声大,雨点小
东晋的执政者,是当年东吴那帮子人的后代——东南士族。
而偏安才符合东南士族的利益,他们没有兴趣北伐。
当时,河北还归心东晋,但东晋无意北上,河北的州牧们各自为战,很快被各个击破,相继覆灭。
司马睿有想过光复北地,重振晋室江山吗?
有可能他想过,然而,支持他的东南士族不希望政治中心重回北方,现在的王谢堂前燕,可是真正的金凤凰,毕竟“王与马,共天下”
“北方乱着呐,岂有闲心、岂有胆识、岂有能力觊觎东南?胡儿敢兴兵南犯,管教他一千个来,一千个死!”
他们可能真的以为,北方只要乱下去,南方就会永远强于北方,江东政权“金瓯永固”;也有可能只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心态吧。
曹操能够破诸侯一统北方,未来也会有这样的英雄出来重整河山的啊,到那时,南方有岂有“金瓯永固”?王业岂能偏安?王业岂可偏安!
果然,376年,前秦混一北方,秦王苻坚饮马长江,准备消灭东晋,一统华夏。
结果却中诈降之计,淝水惨败,仅以身免,不久就被部下杀死,北方再次四分五裂。
淝水之战,秦军惨败
小儿辈,大破贼!
如此观之,金瓯可固?或许可以吧。可惜堂堂晋天子,其志尚不如“南向以争天下”的袁本初啊。
又过了二百年,北方已历五朝,改官制、练府兵、编户齐民,人口繁茂,现在叫“隋”;
南方也早已不姓司马,“加九锡”的戏码上演了好几次,目前,南方叫“陈”。
北方的“天降猛男”——隋文帝杨坚指长江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于是遣晋王杨广南下,破建康,灭陈,掳陈帝叔宝,江南遂平。
而当年心心念念“偏安、偏安”的东晋帝室,自司马德文被人用棉被闷死,已灭亡了178年了。
司马公,得偏安乎?司马公,得偏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