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证症候群及伤寒六经辨证心诀
六纲主要症候群
一、太阳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风寒束表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二、少阴纲:
脉微细,但欲寐——真阳不足
失眠、精神萎靡
无汗或有汗,无热,畏寒,
口渴喜热饮,咽痛。
项背紧张酸痛,或心前区刺痛。
四肢逆冷疼痛、腰腹冷痛如冰凉,
大便溏泻不爽、
尿频色白,夜尿频多、
脉象微细,或浮或沉,迟而无力。
三、阳明纲:
胃家实。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实热伤津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
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
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
尿频多色黄,或尿短赤,或尿道灼热痛感,
妇人带下色黄,
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
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四、太阴纲:
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虚寒水饮
头晕头痛,
胸下结坚,胸闷短气,心悸
心下痞塞胀满、冷痛,噫气,呕恶,
胃中凉,食欲不振,口不干或口干饮水不多,喜温,
腹中凉,腹胀肠鸣,矢气得舒,
四肢烦疼,身体沉重
大便溏泻不爽舌淡齿痕苔水滑,食油腻及生冷之物加重。
妇人带下清稀
舌质淡有齿痕,苔水滑
脉象沉弱或浮弱,无力。
五、少阳纲
口苦,咽干,目眩——津亏热燥,表里阴阳不通(阳性)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
往来寒热,热时汗出,
心烦胸闷气短,心悸,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
耳鸣耳聋,目赤,睡眠不实
胃痛胸胁胀满
舌质红苔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六、厥阴纲: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下之利不止——三阴虚寒水饮,营血亏虚瘀滞为主,夹带阳明热。上下阴阳不通(阴性)
厥热往复,周身畏寒,
口苦,口干口渴多饮或不欲饮,
口腔溃疡,咽喉溃疡疼痛,
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
心下痞硬、压痛、胀满,连及两胁,呃逆,
胃腹冷痛,
四肢逆冷,甚则厥逆冷痛彻骨,
下利,厥利热止,或便秘数日一行,
脉弦短而迟,或沉细而迟,或革。
伤寒六经分述如下:
伤寒方既可分为虚实、表里、寒热六类,亦可分为阴阳两大类。伤寒的方剂,于是可由阴阳统之。外感风寒引起的的疾病及类似的杂病或变症。
一、感受风寒:
第一阶段:
1、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代表方:桂枝汤
2、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代表方:麻黄汤。
3、体虚之人感受风寒:
脉微细,但欲寐,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脉微细,但欲寐,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第二阶段:
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口苦、咽干、目眩也。小柴胡汤
第三阶段:
1、身大热汗出类: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第一阶段症像),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腹满午后发热类: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
图片
第四阶段:
1、腹满,消化力差: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代表方理中汤。
第五阶段:
1、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第六阶段:
1、有寒、有热,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代表方乌梅丸。
二、类似的杂病
发汗过多心悸的桂枝甘草汤类,
心烦不能眠的栀子豉汤类,
小便不利的五苓散类,
胸膜炎、腹膜炎、胁膜炎的陷胸汤类,
小腹蓄血的桃核承气汤类,
身体发黄茵陈蒿汤类,胃中痞满不通的泻心汤类。
内有热而四肢发冷的四逆散类,头痛呕吐的吴茱萸汤类。
三、病后复发的调理:
伤寒热病初愈,正气尚虚,气血未复,余邪未尽,当此之际,唯宜慎起居,调饮食,静养调理,预防疾病复发。古人认为,若病后因房事导致男女之间互相染邪而发生的病证,称为阴阳易。若不因房事,而由于饮食起居失常,作劳伤正,疾病复发者,称为差后劳复。其中因劳而发者,称为劳复;因饮食调理不当而发者,称为食复。
四、伤寒论用方严谨,药少力宏,限效快捷:
如: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图片
三阳病
(1)太阳经 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五苓散等是其代表方。
如凡心悸心累重用桂枝;痰多或呕吐者重用半夏;口渴重者去半夏加花粉等。而肺有寒邪、胃有热邪,可加生石膏,成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小青龙汤最妙在“姜辛味”。细辛主开肺窍、心窍,开皮毛、肺络;五味主阖,主收敛肺气,使清气能下沉至丹田;干姜温运枢转,和细辛、五味,相互协同,发挥作用,效果很好。五苓散。此方本来治膀胱蓄水,即有外感,有头身痛,病人想饮水而饮水即吐之水逆之证。其方以桂枝、白术、猪苓、茯苓为主药。桂枝强心利尿,使真气下行至膀胱,从而蒸发水气。在临床上,可扩大其用途与范围。凡水泻不止者,五苓散一服,则小便加多加长,大便因此而固。凡肠内停液、停水者,亦可用五苓散治,效果很好。五苓散与平胃散合,则成胃苓散(汤)。若有肝胆疾病,两胁满而腹泻,加小柴胡汤成柴苓汤。有胃痛、胃酸、吐清水、腹泻的情况,可与理中汤合,成理苓汤。有肾炎腰痛、小便短少者,也可用五苓散。若肾炎有水肿(睑肿等),以五苓散加麻黄效果也很好。这就说明,伤寒方同样可用于其他疾病。桂枝汤,除治伤寒、中风外,临床上,亦可用于风湿病,尤其是部位在上肢者。若与“三痹饮”(自拟方:萆解30g,防风15~20g,防己15~20g)合用,效果特别好。桂枝加附汤,可治自汗、身痛、发热、恶寒者。桂枝加术汤,治关节之沉重、疼痛,也治周身的沉重与疼痛。桂枝加葛根汤,则可治风寒引起的颈项强痛,出汗背痛。若有汗,加葛根去麻黄成葛根汤。葛根汤治肩背痛,风寒湿均可用,合“三痹饮”功效能增加一倍。
(2)少阳经 凡治少阳经病,小柴胡汤是代表方。
小柴胡汤为和解方,既非汗吐下之法,亦非温清消补之剂,而是和解,即遇不和不平者而使和使平之。其法是代表八法之一的和法。本来治寒热往来,如胸胁满、口苦、耳聋等,但临床上,可扩大此方治疟疾。凡先寒后热,烧热时间长,具有定时,温度高者属温疟。以小柴胡汤加白虎汤主之。寒疟用小柴胡汤加干姜、桂枝,效果很好。
后代改方,起和法作用的,如逍遥散,重调经脉;藿香正气散,主调肠胃;参苏饮调内外伤来杂,治虚人感冒、有肠胃病者。二陈汤、温胆汤、神术散、平胃散等均属和法。其他如六和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等都是和法。可作比较研究。
(3)阳明经 阳明热证,分肺位热与大肠热。
肺位热,即伤寒经所谓发热不恶寒、大汗、脉洪大、口渴口干等,成四大症,属典型的白虎汤证,白虎汤主之。凡高热不退而体虚者,用人参白虎汤主之。而中暑烦渴脉虚者,即可用竹叶石膏汤。此方主药是生石膏。故凡热性病而体虚,都可用加人参黄芪;湿重加山药、苡仁入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热邪若传大肠,则发热腹泻,泻下臭秽者属热证,应用清热解毒之法。临床上,可选三黄解毒汤加葛根为基础方,升阳加升麻,体虚加人参。若泻清水而无臭味,属寒证,用理中汤主之。临床上有痞满实坚,不再是单纯的白虎汤证,则必使泻下,有三个泻心汤可供选用。其中调胃承气汤最缓。在临床上,只要两三天不解便,也可直接用大承气汤,只是份量要掌握好。见神昏、谵语,有幻视幻听,甚至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为阳明热证发狂,可取大承气汤与白虎汤合用。轻者外有烧热,内有便秘,膈上心慌烦热,用凉膈散主之。
太阳、少阳、阳明三经之病,比较的代表性的,即是这些方剂。伤寒三阳经之病证,概括进来是太阳经恶寒发热,少阳经往来寒热,阳明经只热不恶寒。此外,阴虚发热,表现为午后至半夜严重;阳虚发热,表现为半夜至午前严重。气虚发热在白天,血虚发热在夜晚。
三阴经
三阴经致病,基本上属寒证,亦有热证,但都是由阴经引起而使阳经致病。
太阴经
凡腹胀、呕吐、胃寒、腹痛(临床可缺一至二种现象),以理中汤主之。凡有呕吐、胃寒、腹痛,用附子理中汤统治。若有腹、小腹并胃痛者,用理中汤加肉桂或附子理中汤加肉桂主之。
少阴经
少阴病每每出现心衰的现象。表现为脉细微、精神疲乏、嗜睡,也有四肢厥逆的情况。若无吐泻,则用四逆汤主之。若有泻,有腹部胀痛,有吐,此时用理中汤加姜桂附。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术汤代表方
厥阴经
厥阴病是厥热往来的的病证。厥是手脚均冷。凡厥热往来,就要注意观察阳气的盛衰消长。凡冷时多,则病情恶化;若温时久,则病情开始好转。临床上,凡热厥,有唇干舌干,唇红指甲红等,要大清大下,选白虎汤、大承气汤或三黄解毒汤为基础方;若寒厥,有唇舌润,鼻孔润等特征,则应以四逆加人参汤对治。
厥阴病的范围很广,绝不止《伤寒论》所言。乌梅丸调胆胃、心包,主久痢,宜大胆用之。若见缩阴等症,则应以回阳救急汤主之。
伤寒经病
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
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
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
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
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
太阳病证
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
伤寒表实必恶寒 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
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
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
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
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
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
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
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汤,
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
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
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
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
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 )
结胸
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脏结
脏结虚寒结胸类,饮食如故下利亏,寸浮关沉细小紧,苔白脉滑难治回,
无阳勿攻无腑证,理中加枳温阳归。
图片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 喘而无汗表实宜,
去沫除烦先煎麻, 麻桂甘比三二一.
桂枝汤
桂枝汤恶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有汗此为功,
项强葛麻喘杏扑, 抗炎解热痛痒松, 服前盖被喝热粥, 微微出汗遍体通.
五苓散
五苓散倍泽泻君, 白术桂枝猪茯苓, 太阳水热尿不利, 头痛微热渴欲饮.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桃黄君, 桂硝甘草破血行, 下焦蓄热经腹胀, 淤热互结狂扰心,
晨起空腹服微利, 活血化淤法则灵, 大柴胡汤合本方, 实性诸痛气血凝.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发烧主, 热聚胸隔虚烦堵, 心中懊憹卧不宁, 胆囊食道发炎苦.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葶苈杏, 白蜜黄硝甘遂粉, 水热互结仰不伏, 项强有汗结胸痉.
大陷胸汤
大陷胸热痰水满, 大黄芒硝甘遂散, 剧痛拒按脉沉紧, 便秘烦燥渴气短.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四逆汤
四逆汤草附子姜, 亡阳虚脱急救方, 手足厥冷过肘膝, 腹痛吐利少阴伤,
大汗休克脉微绝, 心梗心衰抑郁良.
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用, 芍药甘草姜枣同, 项背强痛恶风主, 无汗表实解肌松,
先煎葛麻后诸药, 太阳阳明经证从, 恶寒发热头项强, 自利面赤额痛逢.
图片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夏大黄, 芩芍枳实枣生姜, 少阳阳明合病烦, 寒热往来肋痛常,
心下痞痛呕不止, 利胆排石苔黄当。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 参夏甘芩姜枣同, 寒热往来肋痛疸, 口苦脉弦呕烦从,
胆胃不和兼扶正, 胃虚气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阳少阳两经功。
(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瓜蒂散
瓜蒂豉汁赤小豆, 痰涎宿食峻吐求, 胸痰痞硬呼吸差, 寸脉微浮余脉休,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二味, 敛阴平肝血虚陪, 两足腓肠拘急痛,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SPAN>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少阳病证
少阳主枢顺畅达, 口苦咽干目眩花, 寒热往来气热郁, 玄细沉紧肋痛发,
经证暴聋目赤痛, 腑证口苦呕烦加, 关脉浮大盗汗眠, 三阳合病少阳查,
少阳三禁汗吐下, 随证权变治勿差, 少阳欲解寅卯辰, 小柴胡汤主治佳.
(少阳病有三个特点: 1. 经证—耳聋, 目赤, 头痛, 治小柴胡汤. 2. 腑证—口苦, 心烦, 喜呕,
治小柴胡汤. 3. 三阳合病, 治在少阳—关脉浮大, 盗汗, 欲眠, 治从少阳, 治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 参夏甘芩姜枣同, 寒热往来肋痛疸, 口苦脉弦呕烦从,
胆胃不合兼扶正, 胃虚气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阳少阳两经功。
阳明病证
阳明本性通温降, 燥热内结恶热伤, 四大热渴汗脉洪, 面赤苔黄里实亢,
邪热传里腑病同, 滑数沉实便秘常, 胃家腑实泻下主, 太阳正阳少阳襄,
太阳阳明脾约湿, 尿频便秘胃热当, 正阳阳明胃家实, 大承气汤峻下光,
少阳阳明大便难, 胃燥大柴胡汤尝, 麻子仁丸三承气, 大小柴胡白虎汤,
阳明热证上中下, 栀子豉汤清上强, 白虎清中猪苓下, 经证宜用葛根汤,
湿热黄疸有三证, 茵陈蒿汤里热防, 麻黄连翘赤豆表, 栀子柏皮一般黄,
阳明欲解申酉戌, 潮热汗出谵语狂.
(阳明病有五个特点: 1. 腑证为主—胃家实. 2. 经证—自利, 面赤额痛. 3. 三阳合病—太阳阳明, 正阳阳明,少阳阳明. 4. 湿热黄疸证—是阳明热与太阴湿相结合, 影响胆汁排泄, 分三种情况: 之一,湿热在表, 脉浮, 头痛, 发冷发烧,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 之二, 湿热在里, 小便不利, 身黄如橘色, 腹微满, 热大于湿, 渴欲饮,茵陈蒿汤治. 之三, 湿热在非表非里, 这是一般的黄疸证, 五心烦热, 下焦有热,苔黄, 胃口不好, 栀子柏皮汤治. 5. 热证—热证用清法, 热在上用栀子豉汤, 热在中用白虎汤, 热在下用猪苓汤.
正阳阳明---叫阳明的阳明, 是由阳明本身构成的”胃家实”, 也是火施阳明, 正阳火热是因, 凡和少阳, 太阳无关的都叫正阳阳明.
喜热饮, 病在少阴, 喜冷饮之病多在阳明,
阳明多实热证, 通字是六府的正治之法, 通阳的一个好办法是利小便--太阳腑膀胱..)
大承气汤
大承大黄硝枳扑, 阳明腑实拒按苦, 苔黄焦燥脉沉实, 痞满燥实峻下除.
小承气汤
小承大黄枳扑轻, 苔黄脉滑便燥宁, 里急后重痢疾初, 阳明腑实痞满清.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黄硝甘, 缓下燥实无痞满, 苔黄脉滑口齿痛, 恶热口渴便秘癍.
大柴胡汤(查看上面)
小柴胡汤 (查看上面)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 大黄枳扑杏芍妥, 胃强脾弱津难布, 尿频便秘胃热多.
白虎汤
白虎膏甘知母粳, 阳明气分大热紧, 四大热渴汗脉洪, 气津两伤加人参,
白虎加桂调营卫, 若加苍术祛湿行.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二味, 敛阴平肝血虚陪, 两足腿肚拘急痛, 筋脉痉挛难伸回.
栀子豉汤(查看上面)
葛根汤(查看上面)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栀子黄, 阳黄湿热黄疸方, 肝炎利胆转氨酶, 肋痛柴胡川楝襄,
湿多茯苓猪苓泽, 热重黄柏龙胆尝.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 杏仁大枣桑皮投, 脉浮头痛发烧冷, 湿热在表黄疸留,
蕁麻肾炎浑身痒, 利尿关节特效求.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甘草使, 湿热黄疸非表里, 五心烦热胃口差, 下焦有热苔黄宜.
(非表非里黄疸, 也就是一般性黄疸。柏皮—黄柏皮)
图片
太阴病证
太阴脏证脾阳虚, 呕吐不食胀痛腹, 自利益甚口不渴, 四逆理中虚阳补,
经证太阴中风取, 四肢痛甚烦脉浮, 桂枝汤用可发汗, 阳微阴涩脉转愈,
非寒非热阴阳堵, 腹满时痛脾脏苦, 外迫阳明实满痛, 肝脾气血不和入,
大便不下喜温按, 桂枝加芍两证服, 湿热证明脾阳旺, 暴烦下利去秽腐,
太阴欲解亥子丑, 阴极阳升病易除.
(太阴病有五个特点: 1. 经证—脉浮, 四肢烦痛, 治用桂枝汤. 2. 脏证—脾阳虚, 腹胀痛, 自利不渴,治用四逆辈, 理中汤. 3. 非寒非热证—阴阳不和, 腹满时痛, 治用桂枝加芍药汤. 4. 外迫阳明—腹痛胀满较重, 大实,大满, 大痛, 不大便, 治用桂枝加芍药汤, 或加大黄汤. 5. 湿热证—阴经作解有下利, 有腐秽之物排出, 病转愈的征兆.
桂枝加芍两证服---非寒非热证和外迫阳明证两证都可用.
暴烦下利去秽腐—病将自愈
六经病中唯有太阴病不渴.)
四逆汤(查看上面)
桂枝汤(查看上面)
理中丸
理中姜参白术草, 脾胃阳虚多涎找, 吐利冷痛食欲差, 畏寒肢冷温按瞧.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十八, 甘草姜枣同煎佳, 太阳病误陷太阴, 肝木乘脾气血差,
腹满时痛忙柔肝, 缓急止痛病不发.
少阴病证
少阴阳虚阴虚推, 但欲寐烦脉细微, 自利而渴欲吐无, 尿白可定阳虚亏,
黄连阿胶阴虚火, 猪苓汤治阴虚水, 亡阳汗出复吐利, 喉肿脉紧病已危,
大承气用三急下, 腹满秘痛咽干回, 咽痛甘草半夏散, 桔梗猪肤苦酒摧,
少阴欲解子丑寅, 阳虚四逆加减随.
(少阴病有三个特点: 1. 寒化证, 热化证--寒化证为阳虚, 多用四逆辈, 热化证为阴虚有热, 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有火, 猪苓汤治疗阴虚有水. 2. 咽痛—为少阴经证, 有五个方子. 3. 三个急下证—皆用大承气汤.
喜热饮, 病在少阴, 为少阴虚寒证, 四肢为诸阳之本, 手足若温则阳气仍在, 头为清阳之腑, 少阴经之病可以代表三阴经, 少阴病阳虚用四逆汤, 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 芩芍泻心滋阴当, 心肾不交烦不卧, 舌红细数夜甚亢,
先煎去渣芩连芍, 胶入再投鸡子黄.
猪苓汤
猪苓泽苓胶滑石, 养阴利水清热宜, 阴虚热渴尿不利, 水热互结心烦急.
甘草汤
甘草汤用生甘草, 阴火上熏咽痛找, 少阴伏火热毒侵, 会阴肿痛浓煎消.
桔梗汤
桔梗汤加生甘草, 喉痹解毒咽肿消, 少阴虚火上犯喉, 舌红细数苔尿少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散及汤桂草, 米汤送服含咽少, 风寒客于少阴经, 喉肿痰涎重证瞧.
猪肤汤
猪肤一斤煎去渣, 米粉炒香白蜜加, 咽肿下利烦胸满, 润肺滋肾脾胃差.
苦酒汤
苦酒方醋夏蛋清, 咽喉生疮脓痛紧, 半夏切块入蛋壳, 蛋清拌醋三沸行,
热伤少阴声不出, 少少含咽痛再饮.
(苦酒是醋, 清酒是醪糟)
图片
厥阴病证
厥阴寒热消渴要, 气上撞心热上焦, 中寒饥而不欲食, 吐蛔下利乌梅高,
干姜芩连人参汤, 重在苦降呕逆消, 麻黄升麻宣郁热, 寸脉沉迟余脉渺,
当归四逆血虚寒, 寒厥寒利四逆扫, 热厥滑数白虎汤, 湿热清法下法找,
热利下重白头翁, 口渴沉弦黄腻烧, 实利谵语小承气, 腹满胀痛黄苔瞧,
两阴交尽冬至复, 厥阴欲解丑寅卯.
(厥阴病有四个特点: 1. 寒热错杂. 2. 寒, 厥和热之对比, 孰多孰少. 3. 厥阴病讲究厥, 其中包括寒,热, 虚,实, 三个厥: (1) 寒厥—四逆辈为主, 还有血虚寒厥, 用当归四逆汤. (2)热厥—白虎汤证, 脉滑, 如有湿热证侯出现则不能用白虎汤, 而要泻下. 即清法, 下法. (3). 寒热错杂之厥—乌梅丸证, 麻黄升麻证. 4. 下利, 分寒热, 阴阳, 虚实, 寒性下利用四逆辈, 热性下利用白头翁汤, 实利用小承气汤, 寒热错杂下利用麻黄升麻和乌梅丸.
厥阴病既有消渴的渴而欲饮, 又有饥而不欲食, 饮食一事, 食不食主要在脾胃, 欲不欲则主要在肝胆, 口渴大致可断定为厥阴病, 特别是渴而欲饮, 饮而能消者.
厥阴病有热就是真热, 非用泻药不可, 寒就是真寒, 非用附子, 四逆辈不可, 寒热错杂证则寒热兼而治之.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肝经的热都在血分, 血分有热者, 要长疮, 肝有病则疏泻
不利, 厥阴本身有火, 这是肝火, 三焦, 肝, 肾之火都叫相火, 属阴.
冬至复—冬至后一阳来复, 复卦)
乌梅丸
乌梅连辛桂姜柏, 附子当归椒参采, 上热下寒吐蛔烦, 清上温下久利排.
干姜芩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人参汤, 饮食入口即吐当, 寒热错杂苦降主, 寒多可增人参姜.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知母草, 白术桂枝玉竹芍, 芩姜天冬归苓膏, 阳郁厥逆宣发瞧,
咽肿下利唾脓血, 寸脉沉迟余脉渺.
(寸脉沉迟, 下部脉不至, 服药后要出汗, 汗出可解)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枝要, 辛芍通草甘大枣, 血虚肝寒手足冷, 脉微欲绝冻疮瞧.
白虎汤(查看上面)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热血痢, 黄连黄柏会秦皮, 赤多白少脉弦数, 凉血解毒厥阴奇,
阴虚血热产后利, 再加草胶扶正宜.
小承气汤(查看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