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互联”的网络会导致“失联”的婚姻关系吗?
▲来源:www.pexels.com
撰文:
童清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
朱纪仰(台北大学经济学系助理教授)
周冬(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冯雨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钱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在过去15年间,中国的离婚率大约翻了三倍。学者们将离婚率的上升主要归结于城市化、经济增长、女性赋权和文化变革等因素。考虑到互联网的普及对现代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十分关心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是否影响人们的婚姻生活。
大量研究指出,婚姻满意度是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婚姻满意度的降低可能会影响生育决策,从而导致生育率降低和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另外,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向来有着较低的离婚率与较高的婚姻满意度,这主要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性别规范和传统文化要求女性在婚姻中,需表现顺从和宽容,而且离婚通常被污名化。然而,互联网似乎正在影响中国的传统社会规范,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与选择伴侣的途径,同时塑造着更加现代化的性别角色观念。
▲来源:www.pexels.com
为了探索互联网使用与婚姻满意度和婚姻稳定性之间的潜在关联,我们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与2018年的两轮数据来检验这四年间互联网使用对婚姻状况的影响。为此,我们假设:
1、根据婚配研究的经典模型,婚姻是一个搜索和匹配的过程。在当下的中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成为历史,恋爱自由与婚姻自由已是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通过扩大人们的社交范围提供了更多伴侣的选择,其匿名性与便利性也降低了出轨成本,对于提升家庭凝聚力并无积极作用。因此,互联网使用很可能会负面影响中国已婚人群的婚姻满意度与婚姻稳定性。
2、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媒介依赖与网络成瘾等问题。当夫妻中的一方在虚拟空间中花费大量时间,势必难以兼顾对爱人的陪伴,也让双方更难进行亲密的沟通。同时,网络色情也逐渐成为威胁婚姻幸福与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我们推测,网络中的社交与娱乐活动会占用伴侣之间共同相处的时光,造成婚姻满意度的降低。网络过度使用者的婚姻满意度可能尤其低。
3、夫妻是否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婚姻是否幸福。互联网的教育功能正在影响传统的性别角色认同、培养更平等的性别意识并且重塑婚姻观念。网络中关于性别角色的讨论以及一些聚焦女性成长的内容可能为女性赋权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女性在经济上变得独立,她们也更加期待一段权力对等的婚姻关系,而不是成为男性与家庭的附庸。由此可见,互联网使用具有启发女性独立意识的功能,可能导致中国社会的性别角色观念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婚姻满意度的降低。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和学者研究均显示,中国男性的互联网使用超过了女性。在“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性也更少参与到家务劳动当中。考虑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互联网使用很可能会占用家务劳动的时间,这种挤出效应会造成人们对婚姻的不满。
▲来源:www.pexels.com
经过对CFPS数据的分析,我们证实了上述的研究假设。首先,互联网使用会对婚姻满意度造成负面影响,而婚姻不满也会破坏婚姻的稳定性。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搜索成本的降低、互联网社交与娱乐活动、性别角色观念变化以及挤出效应给婚姻关系带来的风险。
当然,为了避免落入技术决定论的窠臼,需要注意技术的影响并非来自于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人们如何使用技术。有学者创造了“网络礼节”(netiquette)一词,指网络中各主体共同认可的一些网络行为规则。如果夫妻双方能够在一些事情上达成共识,其实是有助于提高婚姻满意度的。
因此,对互联网使用进行自我规范和约束也许是改善婚姻质量的关键环节。未来我们也希望通过更详细的调查方式和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探究使用互联网如何与个体特质等因素相结合影响婚姻关系。
必须坦言,互联网技术与婚姻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一种双向关联。婚姻的维系不仅需要真挚的情感与温暖的陪伴,更依靠持久的忠诚和对彼此的责任。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造成不幸婚姻的理由却是多种多样的。在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的今天,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希望与大家一起反思网络给人类行为方式与社会互动模式带来的转变。
为了缓解互联网可能给婚姻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有必要出台一些规范去制约互联网使用行为,例如要求用户在交友网站等社交平台标注自己的真实婚恋状态,防止网络出轨;同时鼓励夫妻双方多多借助互联网与伴侣进行交流与分享;针对愈演愈烈的性别角色问题,政府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宣传和教育,以缓解传统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
总之,婚姻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影响婚姻稳定性的因素也还需要更多的关注、思考与研究。
▲
▲来源:www.pe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