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庄子的四个故事,看完你一定有所收获

///

04/02  2021

庄子的四个故事,看完你一定有所收获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逍遥”是一种人生态度,当然也是庄子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篇里面,庄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阐述了他对有用和无用,大用和小用的区别,今天我们讲四个故事:

第一故事是大鹏鸟和小学鸠鸟的故事。庄子在这一篇中几次引用了“大鹏鸟”的寓言,来展现了拥有大智慧和大格局的人的心境。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擅长以夸张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庄子说:北海有条鱼,名字是鲲,体型很庞大,有几千里长,它变化为鸟,叫做鹏。鹏的背部很宽广,也有几千里。鹏展翅高飞,翅膀就像天边的云朵。这只巨鸟,在海风大作时,就会迁徙大南海去,南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这短短的一段描述,充满诗意和想象力,在这里,庄子用大鹏鸟来比喻为大智慧和大格局,和一种“逍遥”的人生态度。然后庄子用大鹏鸟和其他的蜩[tiáo]和小学鸠做了对比。蜩与学鸠嘲笑大鹏鸟说,你从北海飞到南海,要飞到九万里高,同时还要顺风而行,并且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而我们一纵身就可以飞起来,一会停在树枝,一会儿高飞,一会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飞九万里的高空去呢?

讲完了故事,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拥有小知识比不上大智慧,小寿命比不上长寿命。朝生暮死的细菌不会明白一天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冬死的寒蝉不会明白一年的时光,这些都属于小寿命。楚国南方有一棵冥灵树,以五百年为春季,以五百年为秋季;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季,八千年为秋季,这些是大寿命。彭祖活了八百岁,到现在还以长寿特别有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会觉得悲哀吗?

这里值得一提的时,古代人们认为一年只有两季,即春季和秋季。这里庄子通过,细菌、小鸟、蝉这些短寿命的生物,来对比了冥灵树、大椿树这些长寿命生物。说明了,每个人甚至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格局和眼界的局限,小格局的人无法理解大格局的人的心境。

第二个故事是尧和许由的故事,许由据说是尧舜时期的一位隐士。

有一天,尧帝说要把天下让给许由,尧帝说:“太阳月亮都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能和太阳月亮相比吗?已经下雨了,还要去灌溉农田,这不是徒劳吗?我把君王的位子让给你,天下一定会大治,而我还在君王的位置上,我自己都感到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吧。”

而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不就为了名利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在河中饮水,只要肚子喝饱就可以了。还是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人也不能超权,代替厨子的做他的事。”

知足常乐,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才可以活得逍遥,这是庄子的人生态度。

第三个故事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了我一个大葫芦种子,我把它栽种之后,结出了一个大大的葫芦。但是用这个大葫芦去盛水,不够坚固;把它剖开了做瓢,又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虽然大,但它没什么用,就把它砸烂吧”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于是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宋国有一家人,善于调制一种让手不裂的药膏,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在一起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衣物,也没挣多少钱,如今有人一下子就给了我们这么多钱。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于是,这个游客得到药方之后,来游说吴王。正巧这个时候,越国发难吴国,吴王就派这个人统率部队,在大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因为士兵们都使用了这种药膏,吴军大败了越军,吴王于是用土地封赏了这个人。

庄子对惠子说,你看同样是一个药方,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勉强度日,这里的关键不是东西有没有用,而是你使用它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你可以用它来制成腰舟,去江湖里面游泳的时候用,你还担忧葫芦太大无用,这是你心窍不通而已”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有用和无用的。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它的树干弯弯曲曲,皱皱巴巴的,虽然看起来大,但没什么用,长在路边,连走过的木匠都不看一眼。”

庄子说:“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他们低着身子匍伏在地上,他们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他们能上蹿下跳,但也免不了落入猎人的陷阱。还有一条牦牛,身体非常庞大,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很大,但却捉不到老鼠。你现在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种一个空旷的地方,大树不会被别人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你累了就可以在树下乘凉了,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也没有给你带来什么烦恼。

这一篇中,庄子并没有讲很多空洞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几个经常的小故事来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运用了道家思想的辩证法思维,大知和小知,大用和小用,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并非事物的本性,而关键在于你以什么态度去面对。

从不同的视角,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大诗人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种视角主义。

在西方哲学里面,视角主义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视角主义有一个隐性的前提,那就是,山还是那座山,庐山还是那座庐山,你从不同角度看而已,但不管怎么样,山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用无人机,从不同角度看,就是可以看清楚全貌,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有真相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西方近代哲学家尼采并不这么认为,他在《超善恶》这本书里面提出了全新的“视角主义”,他说:视角是所有生命的基础条件。也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视角。

他还说:没有事实,只有阐释。或者说,没有真相,只有观点,而是我们创造了真相。在今天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真相掩埋在观点之中,这个我们很好理解,但是要说没有真相,只有观点,还是很违背我们的直觉的,客观事物不是我们都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吗?

为什么没有呢?

当然,尼采是从道德角度去说的,尼采认为,我们做任何事实的判断,都是带有“道德的视角”,这是一种“不诚实的目光”,我们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本能,把一些概念抬高为“普遍价值”或者说“公认的真相”,让每个人都服从,这是一种被强制的 “道德的视角”,对道德的批判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在尼采的视角主义里面,世界是没有所谓真相的,我们任何的认知,都只是在一个道德体系,一个价值观体系里面,但这不是真相。

当然不从道德的视角去里面,从理性的视角看也是一样的,就像康德说,我们永远只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人类所有的都是基于概念和直观。

但很不幸,概念是人类创造的,比如眼前一个苹果,它真的是苹果吗?当然不是,就连苹果这个概念都是我们赋予的。

苹果是一种水果,吃起来很甜,这些都是我们从人类的角度赋予的真相和价值,但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一只猫宁愿饿死也不会吃摆在面前的苹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