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抓住阅读的细节,才能写出作文的细节

这篇文章,回答大家留言的问题是:文章如何能打动人,文章如何能吸引人?很多时候,一篇文章之所以耐读,是靠细节撑起来的。同学们的作文想得到高分,我们做老师的,也经常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大家,一定要写好细节。

但是往往,越是强调的东西,越不容易做到。作文也是。虽然老师们一再的强调,可是大家就写不好细节。就以我的观感来说,每一周要批阅10篇20篇的各种作文,总发现有相当多的同学,在写好细节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今天便从阅读的角度,来为大家讲一讲,如何提升细节写作能力。为什么要从阅读讲,是因为我发现好多的同学,甚至也包括一些同行,不太重视课本的阅读。当年我刚教语文的时候,也曾经走过这样的弯路。

现象呢,语文的考试,一般的情形大家很难遇到原题,课内的语段不会太多,往往体现为考能力,往往通过课外的语段来考,所以自然而然的,哪怕是平时我们做题,也都会忽略课内的语段。

这是不应该的,课本之所以叫课本,就是因为它是一课之本嘛。许多我们刷课外题的本事,包括思路也包括方法,其实是来自于课本。老师上课认真的讲课文,不但是在教我们阅读的能力,也是在积累写作的能力。这方面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就单讲细节吧。细节描写,当然也可以看成是特写。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就仿佛人们在拍视频的时候,给他来一个特写镜头。我们学语文的思维,除了要观察仔细,还要学会打比方,会用比喻。特写往往是局部的放大,用语言表述的时候,往往会运用到比喻等修辞方法。以七年级的课本为例子来讲,这一学期我们刚刚学完统编版七年级的下册,里面的第3单元,就有不少细节描写。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人物刻画,都充分运用了细节描写——

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没有文化的阿长,把《山海经》叫作“三哼经”;

杨绛的《老王》,里头有老王“送香油”“送鸡蛋”的细节;还有《台阶》,文章里面,有父亲“洗脚”的细节描;古文《卖油翁》,尽管古文的文字都简洁,其中也有卖油翁“但微颔之”的细节描写。具体的行文,大家应该是熟悉的,我这里也就不大段的引用。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感知,便会有生动的感觉,因为有图像感,这些特写的镜头,呈现在每个人脑海中的,都是不一样的情景,但却有生动的一致之处。人们对于生动的东西,总是不排斥。 就像现在的年代,人们为什么喜欢刷小视频呢?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样态的东西,生动了展现某一个生活的具体细节,它能唤起我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在图像感当中,唤起相当的意义和情感。如《台阶》,“洗脚”“踩黄泥”的细节描写,这是,父亲为造好房子而亲自动手的细节,在生动展现的同时,更表达了作者对勤劳能干的父亲的怀念。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当我们想抒发相对情感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便会借鉴。基于观察和思考,笔下也很自然地流淌出细节。像这种转化的例子,可以再拓展一下。比如到了初三学习《社戏》时,里头细节描写很多,且用词生动准确。比如“豆腐西施”。精读“豆腐西施”的细节后,可以探讨描写的作用、类别及特点,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当然这还只是做阅读题的功夫。但是,领略了鲁迅对于“豆腐西施”的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的“神来之笔”,就可以进一步去揣摩:“两手搭在髀间”的“搭”如果换成“放”,效果会有什么区别?“张着两脚”的“张”换成“开”,会不会有影响……通过此类问题的思考,能认识到细节描写中用词准确的重要性。这之后,当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涉及到人物的描写,就会讲究起来。更多阅读: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选材如何创新?记住三条原则

初中英语,突破语法学习困境的三种方法

阅读直接转化作文素材,夯实阅读的根基,让中考作文高分更有把握

能观察会思考,有米下锅,文思滚滚而来,表达方能顺畅又言之有物

(0)

相关推荐